奉贤区博物馆中长期发展规划 (2023—2025年) 发布时间:2023年12月13日
上海市奉贤区博物馆,始建于60年代。1994年5月20日奉贤博物馆重建。2017年,区委区府作出在奉贤区建设博物馆新馆重大决策,标志着奉贤博物馆发展迈入了新时代。新馆于2019年5月16日正式投入运营。新馆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3.6万平方米,设有奉贤历史陈列厅和海塘文化厅两大常设展厅,另有两个临展厅常年举办精品展览。始终坚持以“说好奉贤历史,讲好奉贤故事”为目标,坚定文化自信、做实社教活动、做强展览展示,深入推进“奉博”品牌打造。2022年“周秦汉唐”、2023年“汉字文物”获评“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”;多次入围中国博物馆热搜榜百强。
一、指导思想、基本原则、发展目标
(一)指导思想
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,立足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围绕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的使命任务,坚持“保护第一、加强管理、挖掘价值、有效利用、让文物活起来”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着力点,坚定文化自信,掌握历史主动,坚持守正创新,深化交流互鉴,推动奉贤博物馆的各项工作融入发展大局、服务,以“一体两翼”建设为重要契机,坚持做强展览展示、做实文化传播,持续推进“奉博”品牌打造;寻根探源常抓不懈,夯实文物保护力度,持续赓续中华文脉;奋力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“奉博样本”,助力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。
(二)基本原则
——坚持正确发展方向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,坚守中华文化立场,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,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发展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,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、中国价值、中国力量。
—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。牢牢把握人民城市的精神品格,坚持发展为了人民、发展依靠人民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,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。构建“观众友好型”博物馆,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强的文化归属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。
——坚持开放共享融合。坚持开放包容,深化文明交流互鉴,不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。积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路径,多措并举推动博物馆资源共享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。实施“博物馆+”融合发展战略,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。
——坚持深化改革创新。坚持问题导向,破除体制束缚,深化改革举措,优化治理结构,强化部门协同,激发创新活力。完善文物科技创新生态,注重学术研究,加快推进文物前沿领域科技攻关和应用,加强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合作,推动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提质增效。
(三)发展目标
到2025年,以“一体两翼、三线联动、差异发展、相辅合璧”的发展格局,即以奉贤博物馆新馆为主阵地,市级文保单位沈家花园、文化新地标言子书院为两翼,文物保护和修复中心以技术优势服务全国文博单位,力争上海市区级综合性博物馆的排头兵,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、具有奉贤特色的奉博文化品牌。
显著改善场馆等基础设施,推动实现博物馆现代化。实现场馆、陈列展览的现代化和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,显著提升综合实力,成功完成博物馆评估定级工作。
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,在服务群众中彰显价值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念,不断完善场馆公共文化服务及教育体验功能,分层分类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观展内容和体验。
显著提升科研能力,在服务发展中谋求作为。通过实施人才培养、交流培训、课题合作的形式,出人才、出成果。
显著促进博物馆融合发展。通过实施“数字+”“旅游+”“文创+”,推动中华文化破圈迭代,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,赋能区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。
三、主要发展任务
(一)以三线联动为“主阵地”,差异化运营,错位发展跃升综合实力
奉贤博物馆整体运营区博物馆新馆、言子书院、沈家花园,以“一体两翼”三线联动模式,形成差异化发展,更好服务奉贤文博建设。区博物馆新馆以“展览”为主,既有各类“小而精”的展览展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,又有一年一主题的重磅大展持续提升城市形象,坚持在原创中发展,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,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。言子书院以“研学”为主,秉承“讲好奉贤文化、传统文化故事,为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平台”的理念,开展言子讲坛、半日营等传统文化传承体验活动,打造市民休憩、研学、互动的“文化殿堂”;沈家花园以“集市”为主,依托“海派城市考古”“建筑可阅读”举办寻迹南梁、南梁艺集等活动,打造奉贤海派文化地标,深入挖掘阐释以沈家花园为中心的贤文化城市精神,让“老城厢里”矗立百年的“文保建筑”成为守护城市记忆、赓续非遗文脉的文化空间,活化当代生活语境下的奉贤海派文化。
(二) 以品质大展为“突破口”,品牌化运作,持续破圈引流提升文化影响力
始终坚持以高品质展览打造“奉博”精品,新馆开馆至今与故宫博物院、中国国家博物馆等重量级场馆加强对接、联合办展,举办雍正故宫、三星堆遗址、“周秦汉唐”、“丹甲青文”等多个重量级文物大展,累计接待观众超140万人次。下一步将继续积极对接一流场馆,引进各类优质资源的同时,奉贤博物馆也在不断深化与其他各类博物馆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,将涵盖各种主题、类型的展览带到奉贤,丰富博物馆的展览类型,夯实核心功能,强化策展能力,提高服务水平,满足不同市民的文化观展需求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。持续发挥文化客厅功能,每年引入1-2个高规格高品质临展,定期举办上海国际纸艺术双年展、油画修复日记等品牌展览活动,最大化拓展多元文化功能,给奉贤市民带来家门口的文化盛宴。
(三)以文化服务为“落脚点”,全方位覆盖,全面提升公众服务质量
一是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理念,不断完善场馆公共文化服务及教育体验功能,分层分类为观众提供不同的观展内容和体验,加强对青少年观众及特殊人群服务功能的全覆盖。
二是丰富博物馆教育课程体系,设立教育专员,通过馆校合作等形式,为大中小学生开展学生研学实践活动提供有力支撑。
三是加强对中华文明的研究阐释、教育普及和传承弘扬,加强爱国主义教育,深化市民修身行动,培育人民精神力量,开设精品文博艺术课程,办好“社会美育大学校”。
四是建设教育项目库,持续做好线上教育资源的整合,以奉博讲堂、言子讲坛等品牌为基础,开办文博“空中大课堂”。同时,继续推出精品网展、展厅虚拟之旅等项目,打造“永不闭馆”的博物馆云展览。
(四)以修复中心为“科创地”,专业化发展,科技赋能增强行业竞争力
一是完善文物修复中心功能。奉博2019年成立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,获批全市仅三家的“上海市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”,目前已申请获批国家级专利5项,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10余篇。未来三年将致力于“三室、四地”建设,建立主要针对油画和纸张的现代科技检测分析实验室、现代科技与传统修复技艺操作实训室,以及修复案例汇编科技成果档案室。与高校、文博单位联动发力,共建以传统手工纸张为主的“纸张科普基地”、“红色文化保护基地”、“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”、“上海工匠基地”,筑巢引凤、聚才引智,弥补目前奉博技术型和复合型人才的不足。
二是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传播,及时将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展览、教育、外宣资源,不断增强资源配置和叙事能力,配合修复中心研究成果持续举办油画修复日记系列展览、文物修复研讨会等,着力构建“产学研用”深度融合的文物修复创新体系。
三是加强科研队伍力量,深入研究文物保护与修复技能,组织汇编文物保护与修复专著,以传统修复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模式,打造一支全国顶尖文物修复团队。
(五)以文物保护为“基石柱”,系统性保护,大力推动文物活化利用
一是提升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能力。完成华亭海塘奉贤段考古发掘及整体修缮项目。加强文物保护工程监督管理,指导做好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文物保护工程。建立全区文物安全智慧管理平台,提高文物安全监管科技应用能力,推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手段。
二是加强文物资源挖掘,以四普工作为抓手,梳理、调查、认定区内不可移动文物,完善奉贤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,保障文物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。聚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亭海塘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沈家花园、及馆藏珍贵文物的数据采集和利用,实现文物资源共建共享。
三是推动文物活化利用。坚持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,以文物资源赋能奉博展览、教育功能,持续推出精品文物展览和配套社教活动,打造“文物+展教”模式;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机制,持续面向市民开展民间收藏免费公益鉴定,通过精品文物展进校园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商圈等形式,释放文物资源普惠效益。
(五)以迭代破圈为“着力点”,扩大化传播,实施“数字+”“旅游+”“文创+”
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,持续动态开展专业推广和宣传活动,持续点燃公众热情。紧密围绕各项中心工作,依托官方新媒体平台,巩固新闻媒体、文博媒体、自媒体等多方位媒体矩阵,加强网络舆情监控与引导。根据官方网站、官方微博、微信公众号、小红书、抖音等平台的各自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内容采编及发布,推动全网粉丝数突破 50万,年阅读量破百万次。
二是深入践行“人民城市”重要理念,坚持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,全面赋能城市美好生活,加大精细化、便捷化服务。探索与知名文化、旅游机构合作,促进“旅游+”和“博物馆+”跨界融合,打造惬意暖意诗意的高水平开放文化地标。
三是推动博物馆资源开放共享和文化创意研发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“火”起来。推进奉贤博物馆文创孵化实验室,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创意产品,为青少年搭建多元化的文化创意孵化平台。
(六)以创新机制为“切入点”,顶层式设计,打造学术和人才的高地
一是推动制定具有战略性、前瞻性、全局性的科研工作中长期规划,明确战略重点、目标、任务、抓手。制定《专业技术人员科研考核管理办法》,建立运行规范、评价科学、激励有效的管理体系以及收入分配机制、绩效评价机制。
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机制,以重大项目为牵引,培育跨领域、跨学科创新团队。加大科研人员国内外学术考察、培训进修、交流深造等力度,加快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骨干。
四、保障措施
(一)法制保障。以新颁布的《博物馆条例》和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》为准绳,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和地方规章制度,根据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求,完善博物馆各项管理制度。贯彻落实国家、市文物局的相关文件精神,使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在法律的保障下顺利开展。
(二)组织保障。完善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,健全完善权责明确、统筹有力的博物馆领导班子。进一步完善各业务部门职责规范和人员配置,确保规划的有序实施。
(三)人才保障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,根据博物馆工作的实际需求,通过岗位培训和人才引进相结合,建立一支结构合理、专业素质过硬的博物馆人才队伍。加强后备人才、特别是技术人才的重点培养,结合博物馆项目,统筹安排、培养、使用人才,积极推动以科研项目培养人才、以人才促进科研项目推进的良性循环。
(四)宣传保障。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,营造良好的氛围。有效利用各类新闻媒体和新媒体宣传手段,利用好博物馆官方网站、微信公众号和抖音、微博等,加大对博物馆重点展览、社会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。